如何讓文明實踐宣講“接地氣”“聚人氣”“揚正氣”?昆山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,不斷探索創新。用“鄉音”傳遞“黨音”,用“小故事”講清“大道理”,用“小舞臺”演繹“大情懷”......讓文明的種子在廣大群眾心中生根發芽。
鄉音傳情,讓宣講更有親和力
昆山市將一場場“理論盛宴”與鄉土藝術深度融合,讓黨的創新理論、惠民政策、優秀傳統文化等伴著鄉音土語飛入尋常百姓家。錦溪宣卷以悠揚的唱腔和生動的故事為載體,將民間傳說、誠信理念、傳統美德、文明新風融入其中,在鄉土藝術的獨特魅力中傳遞時代聲音;昆北民歌根植于勞動人民的田間生活,以質樸的詞曲弘揚樂觀向上、勤勞奮斗的精神品格,成為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紐帶;“吃講茶”延續江南傳統議事文化,以茶為媒,聚民智、解民憂,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傾聽民意、凝聚共識......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宣講形式,既傳承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,又注入了新時代的蓬勃活力,讓文明實踐宣講更有親和力、政策方針解讀更接地氣。
多樣載體,讓宣講更有感染力
為提升文明實踐宣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,昆山市積極探索群眾喜聞樂見的創新宣講模式。精心編排的情景劇通過角色扮演和情節演繹,讓紅色故事變得可感可觸;生動活潑的脫口秀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藝術,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傳遞深刻道理;充滿創意的快閃活動突破傳統宣講的時空限制,在公園廣場實現“見縫插針”式的即時傳播;精心制作的H5微課則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,通過圖文并茂、音視頻結合的方式打造隨時可學的“掌上課堂”......這些新穎多樣的宣講形式既保留了宣講的思想性,又增強了傳播的趣味性和互動性,讓群眾在參與中學習、在體驗中感悟,真正實現了理論宣講從“入耳”到“入心”的轉變。
群英薈萃,讓宣講更有生命力
通過組建“開心學習”“巴溪鄉音”“銀齡之聲”“巾幗童聲”等特色宣講隊,廣泛吸納百姓名嘴、身邊典型、能工巧匠、返鄉大學生等基層骨干,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,創新開展“鄉‘理’鄉親”“百匠百課”“晚安故事會”等品牌活動,將理論政策、文明禮儀、移風易俗等內容融入群眾日常生活。通過“身邊人講身邊事、身邊人教身邊人”的方式,用鄉音傳遞文明,用技藝豐富生活,用故事溫暖人心。這種群眾當主角、生活為舞臺的宣講模式,讓文明實踐真正成為群眾自我教育、自我提升的過程,推動形成了“人人參與、人人受益”的文明實踐新生態,讓文明之花在鹿城大地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。
昆山市在積極探索文明實踐宣講新路徑的同時,持續深化“鹿城飛燕”理論宣講品牌建設,創新打造“案例十講”“青燕展翅”等特色活動,聯合嘉昆太地區開展“理響嘉昆太 逐夢長三角”宣講交流,推出《鹿鳴萬家?我來講》融媒體欄目,構建起多層次、立體化的宣講矩陣。今年以來,全市累計開展文明實踐宣講活動2600余場,覆蓋群眾9萬余人次,營造了凝聚民心、溫暖人心、共筑同心的濃厚氛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