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7月,大暑節氣,驕陽似火。已入伏的徐州沛縣張寨鎮李廟村處處洋溢著蓬勃生機。日光灑在錯落有致的蔬菜大棚上,反射出耀眼的光芒;村道兩旁的綠樹郁郁蔥蔥,投下一片片清涼的綠蔭;遠處連片的田地里,莊稼在微風中沙沙作響,隱隱間似有稻香飄來。
紅色熱土 從革命火種到精神坐標
7月22日清晨,暑氣未盛,陽光灑在青墩寺小學的朱漆大門上,泛著古樸的光澤。走進青墩寺小學,這座有著 “江北青墩寺,江南燕子磯”美譽的百年老校,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。
校園內,近代建筑風格濃郁的中山堂,斑駁的墻磚記錄著風雨侵蝕的痕跡,也見證了革命先輩在艱苦環境中開展斗爭的歲月。
1928年春,共產黨員孟昭佩從武漢返鄉,以在青墩寺小學任教為掩護,秘密宣傳馬列主義和共產黨的政治主張,進行革命活動,在城南青墩寺發展黨員。
1929年7月,在青墩寺附近的松樹林里,中共沛縣特別支部宣告成立,孟昭佩同志擔任特支書記。從此,沛縣革命斗爭有了堅強的組織者和領導者。從那時起,革命的火種在沛縣這片土地上點燃,微山湖畔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焰。郝中士、張光中、郭影秋、鹿渠清、李公儉等一大批仁人志士都在這里以教師身份從事黨的秘密工作,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。
1984年,青墩寺小學被沛縣人民政府列為“文物保護單位”;1994年,創辦“德育基地”;2010年,建立“黨員教育基地”;2011年,被命名為“全縣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;2014年,被列為“江蘇文化遺產解讀工程”;2016年,被命名為“沛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基地”。
如今,校園東側,2021年建成的中共沛縣黨史紀念館,成為沛縣傳承紅色基因的又一重要陣地。
紀念館內,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、一段段詳實的文字資料、一件件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物,生動地展現了中共沛縣黨組織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。按照中國歷史發展走向,館內分為序廳、土地革命時期、抗日戰爭時期、解放戰爭時期、中共蘇魯邊區臨時特委、黨史人物六大展廳。借助聲、光、電等現代展出技術,以及場景復原、拓展延伸等表現手法,那段慷慨激越的沛縣黨建史和紅色文化史真實地再現在人們眼前。
在這里紅色文化的傳承,還體現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上。在青墩寺小學,紅色教育貫穿于學校的日常教學中。學校通過開展紅色主題班會、組織學生參觀中共沛縣黨史紀念館等活動,讓孩子們從小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,厚植愛國情懷。
時光荏苒,彈指百年。如今,青墩寺小學繼續發揮著燭照人心、教育后人的作用。每年超過10萬名黨員和群眾慕名而來,在這里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,汲取奮進的力量。
產業振興 紅色引擎驅動綠色發展
在李廟村的發展過程中,紅色思想始終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。村里經常組織黨員干部和群眾學習革命先輩艱苦奮斗、勇于創新的精神,鼓勵大家在產業發展中敢于嘗試、敢于突破。在紅色思想的浸潤下,李廟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,產業發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。
走進李廟村的蔬菜種植基地,84個排列整齊的蔬菜大棚蔚為壯觀。大棚內綠意盎然,蒜苗翠綠挺拔、花菜飽滿緊實、菠菜鮮嫩欲滴,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氣息。種植戶焦林穿梭在自己承包的大棚之間,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?!敖衲瓿邪?1個大棚,這蒜苗和花菜的長勢特別好,收入肯定比去年高。”他笑著說,“以前自己種菜,最愁的就是銷路,現在好了,村企共建了這個基地,我們只管安心種好蔬菜就行。”
焦林介紹,他從2021年開始承包大棚,已經4個年頭了,收入十分可觀。接下來,他打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,嘗試種植一些經濟效益更高的新品種。在他的帶動下,周邊不少村民也紛紛加入到蔬菜種植的隊伍中來,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。
“村企聯建讓李廟村的群眾種菜無憂,也讓村集體經濟得到了顯著增長?!崩顝R村黨支部書記潘慶表示,村企共建蔬菜種植基地是李廟村推動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,村里不僅解決了蔬菜的銷售難題,還引進了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,提高了蔬菜的產量和質量。
除了蔬菜種植,李廟村還積極探索其他產業發展路徑。在“小田并大田”的推動下,村里整合零散土地700余畝,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進行經營。
村民史先全對此感受頗深?!耙郧拔壹业牡胤稚⒃诟魈帲N收割都不方便,成本高產量還低?,F在好了,土地連成了大片,全部采用機收機種和無人機施肥除草,種地輕松了,收入也增加了?!笔废热f,去年他家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后,不僅每年能拿到穩定的租金,還能在合作社打工,加上年底的分紅,一年下來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。
同時,李廟村還持續深挖紅色文化內涵,進一步整合資源,推動紅色文化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。近年來,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在李廟村興起,依托中共沛縣黨史紀念館、青墩寺小學等資源,李廟村開發了紅色旅游線路,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學習。游客們在感受紅色文化魅力的同時,也為村里的餐飲、住宿等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。
文明新風 紅色基因涵養幸福家園
如今的李廟村,不僅產業興旺,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村莊里,一條條硬化水泥路寬敞平坦,通到了家家戶戶的門口。道路兩旁安裝的460盞路燈,照亮了村民的出行之路。村里還建設了 4座游園,園內綠樹成蔭,亭臺樓閣錯落有致,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。
盛夏的傍晚,走進村民馮雪蓮的家,仿佛置身于一個美麗的花園。7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,種滿了各種花卉,月季、玫瑰、繡球等競相綻放,花香四溢。馮雪蓮正拿著手機,對著盛開的花朵拍攝抖音短視頻?!艾F在村里環境越來越好,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有滋味。我把家里的花園分享到網上,很多人都羨慕呢?!?馮雪蓮笑著說。
在李廟村,像馮雪蓮這樣用心打造美麗庭院的村民還有很多。他們積極參與到美麗村莊建設中來,成為人居環境的建設者和維護者。一戶戶門前的 “微花園”,如同小小的 “綠洲”,鑲嵌在村子里,為村莊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。
在紅色思想的影響下,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,他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,積極踐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為了進一步推動文明鄉村建設,李廟村還將移風易俗作為重要工作來抓。村里的“憶苦思甜大食堂”,成為了移風易俗的前沿陣地。
過去,農村紅白事大操大辦,鋪張浪費的現象較為普遍,給村民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。為了改變這一現狀,李廟村依托“憶苦思甜大食堂”,通過紅白理事會和村規民約雙管齊下,推動喜事新辦、喪事簡辦。村里組織老黨員、老干部、村“兩委” 成員及鄉賢等共同成立紅白理事會,挨家挨戶開展工作,與村民簽訂“移風易俗約定書”。約定書明確規定,小席改成一鍋湯、正席不超400元、用煙不超 20元、用酒不超50元、隨禮不超100元等。
如今,村里的酒席統一由“憶苦思甜大食堂”承辦,從運行管理到菜品標準都實現了規范化。禮金簿也由紅白理事會專人管理,嚴格杜絕禮金超標情況。自推行移風易俗以來,“憶苦思甜大食堂”已成功操辦紅白事80余起,席桌數量減少了40%,極大減輕了村民的 “人情負擔”。
在推動移風易俗的過程中,紅色文化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??h委宣講團成員王成啟經常來到村里,為村民們講述革命先輩艱苦樸素、勤儉節約的故事。他的宣講生動形象、深入人心,讓村民們深刻認識到移風易俗的重要性。“現在村里辦事都按規矩來,大家再也不用為‘面子’發愁了?!?/p>
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,李廟村正以紅色基因為引領,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,一幅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畫卷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徐徐展開。本報記者 李薇薇 通訊員 李德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