鹽城市射陽縣堅持以“文明落在細微處”為理念,構建“環境優化、風尚培育、群眾參與”的文明城市創建三維立體體系,通過“三微六好”工作法(“微更新、微實事、微關愛,環境好、秩序好、服務好、宜居好、鄰里好、風尚好”),形成“全域覆蓋、文化浸潤、共建共享”的文明城市創建路徑。
精筑環境治理網,夯實宜居宜游城市基礎
鹽城市射陽縣創新實施城市更新“四同步”模式,重塑整潔有序的市容環境,使古老的傳統街巷重新煥發出新時代的迷人光彩。
一是老城煥彩筑新顏,凈美街巷韻悠長。采用“管線入地+海綿設施+無障礙改造+傳統文化融入”“四同步”城市微更新模式,將合德老街巷改造成一條以淮劇情景為IP的現代主題文化街區,實現推窗見景、出門賞戲,留住小巷美好記憶。開展城市由“面子”到“里子”深度潔凈行動,按照路面、綠化帶垃圾滯留時間<10分鐘標準進行動態清理,307個垃圾分類房4300多個分類垃圾箱(桶)每周2次擦洗維護,分類準確率89%以上。成立商戶共治聯盟,1560家商戶簽訂《文明經營公約》落實“門前五包”,推動商業街市容環境提質升級。
二是樓道聚心繪睦鄰,車棚安處暖家園。在165個居民小區打造“孝老愛親”“紅色記憶”“家風家訓”等特色傳統文化墻繪樓道237個,設置共享工具墻、文明書吧等鄰里互助空間,方便居民隨時借用,“免費教編織”“免費縫補”等鄰里服務廣受歡迎。大力整治老舊小區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、樓道充電等問題,實施“一區一策”升級改造車棚36處,新建智能充電車棚143處,讓居民停車放心、用電安心。
三是菜市換“芯”彰誠信,餐食尚儉潤文明。在縣城6家農貿市場試點“智慧溯源+文明積分”系統,開展“文明菜市”“誠信攤位”等季度認定活動,將射陽特色文化元素與農貿市場市井文化相融合,彰顯誠信市井文化氛圍,市民菜籃子拎得更實、更舒心。推出“文明餐飲指數”評價體系,120家餐廳上線“小份菜”“半份菜”“單人餐”“拼盤菜”等特色菜單模塊,引領“舌尖上的節約”,文明餐飲已逐漸成為射陽市民文明用餐習慣。
厚植文明風尚土,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生態
射陽縣聚焦民生實事,用心用情書寫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,讓文明的種子在城市各個角落生根發芽。
一是文明交通擦亮城市安全底色。在縣城28個交通路口設置交通漸變式護欄、語音提示樁,引導機動車主動禮讓行人。在交通路口實行“交警執法+志愿宣傳”管理模式,家校社聯動開展“小交警成長營”,開發VR交通事故體驗課程,3.6萬家庭簽訂《家庭文明出行計劃書》,學生利用假期開展“今天我是小交警”交通勸導志愿服務1500余人次。開展“我是流動的文明使者”活動,連續60天零違章的外賣騎手可獲“流動文明勛章”,用小激勵引導外賣行業文明交通。
二是民生施惠匯聚民眾幸福暖流。聚焦“一老一小”重點群體,建設長者幸福食堂28處,累計助餐59.2萬人次。開辦愛心暑托班等助學關愛活動空間115處,讓留守兒童在關愛陪伴中健康快樂成長。優化醫院“掛號、繳費、取藥、就診”全流程志愿服務引導,病人候診就診時間縮短40%,有效提高醫院服務品質。建立暖心驛站23個,配備飲水、充電等8類生活設施,為快遞小哥、外賣騎手、環衛工人等戶外工作者提供便捷服務。
三是文旅融合賦能文明更好傳承。將“淮劇唱文明”“農民畫說禮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植入旅游景區,開發文明主題旅游線路12條。推出旅游文明積分兌換機制,在全縣11個旅游景點發放電子打卡護照,收集文明瞬間照片4.5萬張。建設“24小時朗讀亭”、書香驛站、便民閱讀角、典籍漂流點等一批城鄉閱讀“微空間”,讓市民群眾轉角就能遇見書香,側耳能聽“射陽河畔誦讀聲”。
深耕引領創新田,激發全民參與長效活力
鹽城市射陽縣通過“三微六好”工作法,全力推動治理重心下沉基層一線,引導民眾積極參與、主動實踐。
一是典型示范美德接力。健全縣鎮村三級聯動機制,深度挖掘新典型的好故事、老典型的新故事,依托縣級融媒體矩陣開設“身邊榜樣”專欄,立體化呈現道德典型事跡,讓群眾身邊的鮮活故事浸潤城鄉。創新開展“有愛射陽微光成炬”“五進”巡講活動,通過沉浸式情景劇、互動式微訪談等形式,讓美德故事可觀可感可學,使崇德向善從個體閃光擴展為全民行動,為城市文明建設注入持久生命力。
二是搭建全民參與平臺。射陽縣“文明實踐”智慧云平臺集成隨手拍、實踐點單、文明積分等功能,群眾參與率突破85%,隨手拍整改問題2.3萬件,文明積分兌換服務超6萬人次。深化“有愛射陽好風尚”主題系列活動,開展“曬一曬我家陽臺”等文明培育活動,在場景浸潤、示范引導、習慣重塑中改變生活習慣、形成良好家風。
三是實績評價問效于民。創新構建“民聲采集、靶向治理、長效提質”的文明創建全鏈條評價體系,開展文明創建“你提我辦”活動,搭建全天候民意直通車,覆蓋樓道衛生、交通秩序等28類民生場景,累計接收群眾意見建議和評價15.6萬條。連續三年開展黨員干部“文明大走訪”活動,了解群眾對城市文明建設的意見,通過基層收集、文明辦匯總派單、鎮區部門限期改進的工作路徑,推動城市文明建設質效與群眾滿意度雙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