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遷市通過訂立規矩、培養習慣、涵養文明“三步走”策略,探索文明交通宿遷模式,實現行人非機動車守法率95%以上、機動車斑馬線禮讓率95%以上。
以“勤務改革”破機制“難點”
一是建優“精準”警務指揮機制。依托交警指揮中心,深化執法記錄儀應用,落實全警“上崗必開機、開機必上傳”硬要求,實現警力在線上圖、精準定位、可視調度,構建“前端自動抓拍+后臺精準比對+指令實時推送”精準警務模式,實現執勤執法規范化、勤務督察實時化、指揮調度可視化、實戰效能最大化。二是建優“空地”一體作戰機制。落實一日勤務運行機制,充分發揮“西楚鐵騎”和“西楚飛鷹”靈活優勢,打造“空地一體”立體作戰模式,形成多維度違法查控“網絡”。三是建優“1+N”多方共治機制。創新“一街三方”“一區四方”“一校五方”等“1+N”聯勤共治機制,高效整合部門資源,強化“僵尸車”、非法營運問題治理,破解城市管理難題。
面向學生宣講交通安全知識
以“科技賦能”補管控“盲點”
一是“外借+內生”打造更強動力引擎。加強與科技公司合作,依托交警聯合實驗室,先后研發5G小喇叭、電子哨、機器人志愿者、“遷循”模型等先進技術,在實戰中發揮效益,其中“遷循”模型獲公安部基層技術革新獎、建模比武二等獎。二是“多維+智管”打造更牢安全籬笆。依托風險防控中心,搭建“超算”平臺,匯聚150億條數據,建成風險分析預警模型180余個。整合事故多維分析、過境車輛智慧管理等系統,實現違法查處更精準、隱患防控更及時、預防事故更有力。先后清理“病駕”3000余人,督促轉崗75人,過境車輛事故同比下降35%。三是“預警+干預”打造更嚴違法管控。研發“遷叮嚀”預警系統,實現不戴頭盔、逆行等重點違法自動識別、實時預警,日均發布預警信息2000余條;研發右轉未讓行干預模型,依托前端監控和集指平臺,日均干預右轉未禮讓600余起,右轉碾壓事故下降58.6%。
以“繡花功夫”疏城市“堵點”
一是在重點區域探索“上天入地”立體分流。“上天”即加強與高德合作,對通行車輛進行畫像,精準推送“私人定制”出行方案近30萬條,城區暢通度提升8.6%;“入地”即參照高鐵站接送模式,在市區學校建設“地下接送中心”,緩解學校周邊交通擁堵,解決接學難、送學難問題。二是在瓶頸路段運用“扁擔思維”均分負荷。以黃河、運河橋梁為支點,建設分段綠路、潮汐綠路、接力綠路56條,均分橋梁兩端流量,在時間上削峰填谷,空間上控密補稀,實現交通流“扁擔式平衡”。三是在擁堵路口實施“外寬內明”精細治理?!巴鈱挕奔闯浞滞诰虻缆焚Y源,通過“雙微”改造,渠化路口120處,路口通行效率明顯提升;“內明”即創新設置13處“可變車道”,采取“網紅”信號燈、“階梯式”停止線、“會眨眼”斑馬線、“開門殺”警示區、非機動車“分車道”等一系列創新舉措,打造20個示范路口。
宿遷市發展大道與項王路路口建設示范路口
以“便民利企”解為民“痛點”
一是“暖心舉措”順民意。建立公共停車資源有償錯時共享機制,統籌道路、小區、商場、機關單位等停車場45個、停車泊位5800個,在車位閑置時段向周邊群眾開放共享,滿足群眾停車需求;建設“共享頭盔”智管平臺,在流量較大14個路口投放2000個“共享頭盔”,以“小切口”服務“大民生”。二是“車管改革”解民憂。開展車輛檢測“一次辦”、二手車轉讓登記“一站辦”改革,推行“交鑰匙”“一窗通辦”便民服務,車檢效率提升75%,惠及群眾近100萬人。三是“云端服務”惠民生。創新交通事故救助基金“宿救通”平臺,實現救助基金申請、審批、墊付全流程云上流轉,先后受理群眾申請1600余起,墊付750余萬元;試點輕微事故視頻快處,事故處理效率提升65%,群眾滿意度達96.5%。四是“雙向服務”護發展。針對原材料、產品運輸“兩頭在外”類企業實際需求,試點“運進+運出”雙向安全監管服務新模式,幫助企業規避安全風險。建立涉企交通事故快處快賠機制,財損和輕微人傷事故當場辦結,非亡人事故原則上不扣車,最大程度減少交通事故對企業生產、經營的影響。